或无表里证,但发热日深,脉虽浮者,亦可下之。利止里和,表证尚在者,急以桂枝汤解表也。
更宜续命汤、消风散。只调阳不和阴,则气耗而血凝,肌必不活,如五香连翘之类是已。
凡左右损处,只相度骨缝,仔细捻捺。若初发之时,用紫荆皮、木腊酒调敷,可以必消,切不用洪宝丹。
厥阴头痛,则多厥而无热,呕吐涎沫,是厥阴挟寒邪上逆也,宜吴茱萸汤温而降之。如误发汗则谵语益甚,下之则便额上出汗,后必发黄。
凡病致死者,阳和气既不存,则止为阴湿形体而已,非冷何哉。设云干为寒者,本非取干阳为寒,但取寒之劲栗清整,像干之道也。
兼痞硬噫气,以旋复代赭石汤主之。此六经之证也,或以此直云伤寒不传手经者,亦误也。